新人比我高一万工资我主动离职,三天后原公司客户集体追着找我
我刚把“华美家居”下个季度的全案推广PPT发给客户,顺手回了三个催命似的邮件。
我刚把“华美家居”下个季度的全案推广PPT发给客户,顺手回了三个催命似的邮件。
最近看到定南法院发布的失信曝光通告,心里有点复杂。说实话,我觉得这不只是法律文本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的是普通人的饭碗、信用和日常生活。第一个故事是我隔壁小区一位保安老张的事。他被拖欠了好几个月工资,起初只是跑公司要说法,后来公司躲着不接,法院介入后,通过多轮调解
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已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日常点滴、心情感悟、美食美景,随手一拍就能与好友共享。然而,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在朋友圈公开。某些看似平常的分享,实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或者说,过度暴露个人信息,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本文将深入探讨三类不宜
有人甩出工资条:税前 12300,房租 3800,通勤 22 天,地铁 352,剩下的刚够给猫买粮;也有人冷嘲:才一万?
最近后台好多读者问:“听说社保补缴出了新规定,没缴满15年能全国统一办理了,这是真的吗?”身边几个快到退休年龄的朋友,也拿着手机里的小道消息来求证。其实这事儿不是谣言,但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随便补——本质是社保全国统筹推进后,补缴流程和标准更规范了,让符合条件的
刷到韩安冉的直播片段时,我刚数完这个月 3280 元的工资到账短信。她轻飘飘一句 “宋浩然一个月赚 50 万很容易,一两百万也不难”,直接把我CPU 干烧了 —— 这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我掰着指头算了算,自己不吃不喝十年,还没人家网红一个月赚得多?!
最近不少劳务派遣工的朋友圈都在传“10月1日劳务派遣新规实施,工资要翻倍”“岗位限制全面放宽”等消息,甚至有人贴出带“官方通知”字样的截图,引得大家纷纷向公司HR求证。但查证人社部官网及最新政策文件后发现,所谓“10月1日劳务派遣大改”纯属谣言,目前并无此时间
当2030年的晨光洒向大地,你手中的工资条、餐桌上的菜价、家门口的地铁线路图,甚至父母养老院的智能床垫,都可能被一份文件重新编码。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酝酿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中国第15个五年计划,一场将14亿人生活轨迹纳入精密算法的
视频的刚开头,就听见女子十分委屈的声音诉苦,再搭配上视频里杂乱的画面。
但是事情发生转折了,空降了管理层琳姐,似乎预示着有一个人要出去!琳姐加入以后,几乎评论区全是说她不好的,说她端着,像教导主任,但是她情绪稳定,肯定有过焦心的时候,但是挺过来了!
我去年陪我妈做脑核磁,医生指着屏幕说这片区域像被风吹皱的湖面,60岁上下最常见,皱完就开始问傻问题:我活给谁看?
近期不少打工人被“10月1日劳务派遣新规实施”的说法刷屏,甚至有人信以为真开始焦虑权益变化。实际上,这类传言多是博眼球的谣言,真正与劳务派遣相关的政策核心是这4点,理清它们才能避免被误导,维护自身劳动权益。
上周陪同事小李去维权,他租的房子到期后,房东故意扣着押金不退,打12345反馈后,等了快一周才收到“正在协调”的回复。后来想起有专门的住建投诉电话,打过去说明情况,隔天就有工作人员联系房东核实,不到三天就把押金要了回来。生活里,咱们难免遇到物业扯皮、欠薪、消费
“百强县”三个字,听起来像官方喜报,落到普通人头上,其实就是一句话:钱往哪儿走,人就往哪儿跟。2025年新鲜榜单刚挂网,长沙县还在前五蹲着,浏阳市冲到21,雨花、岳麓、望城也跟着挤进百强区。
但现实却是:很多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加班是常态,工资却并不理想。
现在有不少教师会靠录制教学视频、开直播授课的方式,在网上赚到一笔挺可观的额外收入。就像有位网络在线辅导老师,他开的高中物理直播课单节只要9块钱,结果吸引了2617名学生购买,这么算下来,这位老师光这一小时的收入就高达18842元。
上周去舅舅家吃饭,饭桌上他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是二十多年前工厂“买断工龄”的协议,上面写着“一次性补偿8000元,从此与工厂无涉”。舅舅叹着气说:“当时以为拿了钱就完事了,后来才知道,这钱根本不是法律规定该给的数。”
“看看我这工资,快十年教龄了,到手不到五千。”一位中学教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是个例。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深入,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让许多原本通过补课增加收入的教师面临新的选择。
“进国企 = 拿死工资 + 摸鱼养老”?快把这个老黄历撕了!2025年内部薪资表偷偷显示:国家电网、中国烟草的核心岗年薪能到25万,五大行的尖子生月薪轻松破万。但这钱可不是靠“写会议纪要” 混来的,扒完50家央国企的工资条发现,能月入过万的都是这四类 “隐藏大
“打官司就得找遍所有证据?”不少人一想到打官司,就急着翻聊天记录、找证人,生怕少了证据输官司 —— 其实不用这么费劲!法律早就规定了“免证事实”,这6种情况哪怕你没准备证据,法院也会直接认定是真的,今天全国法制调研中心调研员就说清楚,帮你省不少事。